关灯
护眼
字体:

拯救美强惨暗卫(34)

作者:听竹妃子 阅读记录

“嗯,就让申氏入宫侍奉罢。”

第三排一个身穿黛蓝衣裳的女子出列跪谢,“臣女申如黛,见过陛下。”

“抬起头来,让朕瞧瞧。”

“果然不错,三千发如黛,花下笑相迎,你没有辜负这个名字。”[1]

魏皇后开口问道,“陛下预备给申氏什么位分?”

“皇后以为如何?”

“按照官阶,封个常在也就是了。”

“就依皇后的意思,册封申氏为常在,不过,她怎么说也是皇贵妃举荐的人,朕再额外赐她一个封号。”

魏帝看了申如黛一眼,“你既穿了黛蓝色衣裳,名中又带了一个‘黛’字,朕就封你为黛常在。”

申如黛叩首,“臣妾叩谢陛下隆恩。”

席容皇贵妃微微屈膝,笑道,“谢陛下。”

“爱妃想要如何谢朕啊?”

席容皇贵妃亲自斟了一杯酒,“臣妾再饮一杯,如何?”

“爱妃海量,朕是知道的,这可做不得数。”

席容皇贵妃有些犯难,“不知陛下想要臣妾做什么?”

“朕许久没有听爱妃的琵琶声了,今日,你可不能躲懒啊。”

“臣妾许久不弹,技艺都有些生疏了呢,只怕陛下听了笑话。”

荣嫔开口道,“陛下您瞧,席容姐姐又要躲懒,这次陛下可不能依着她了。”

丽贵人笑道,“娘娘的琵琶乃是宫中一绝,阖宫中人,谁听了不心悦诚服的赞一声好,娘娘又何必如此谦虚呢。”

孙常在也跟着附和,“是啊,皇贵妃娘娘就弹上一曲吧,也好让我们姐妹开开眼啊。”

霓裳羽衣曲

席容皇贵妃原本想要压轴出场,艳压群芳,只是先前已有席容烟琴艺卓绝,她便不预备再弹,看到现在这个形势,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起来,便命紫藤取来了琵琶。

“那臣妾就为陛下弹上一曲《月儿高》吧。”

“好啊,朕记得你初见朕时,弹得也是这首曲子。”

席容皇贵妃卸掉右手的两根银镀金古法累丝指甲套,将逻逤檀木的双凤琵琶竖抱怀中,左手大指抵住琵琶背面,右手手臂自然垂落,五个手指轻触琴弦。

一时间,声沾云魂,韵染月魄,羽音和婉,摭弹切切,起承转合,悠然而落。

曲毕,众人自是赞不绝口,掌声雷动。

贤贵妃一面跟着鼓掌,一面同旁边的淑妃说,“这首曲子,我原也听宫中的乐妓弹过,倒好像和席容皇贵妃弹得有些不同。”

“姐姐好耳力,平乐远嫁西域之前,我特意请了乐师教她弹琵琶,一来能讨得那些胡人的欢心,她的日子总不至于太难过,二来也能陶冶性情,好在思念故土的时候排忧遣怀。”

淑妃说至此处,不由得伤起心来,以帕拭泪,叹道,“也不知道这孩子如今怎么样了,嫁到那样荒蛮的地方,听说喝的水里都是沙子。这也就罢了,一开始好歹有书信往返,可是最近这几年,她连一封书信都不曾来过,叫我如何能不担心。”

贤贵妃连忙宽慰,“固伦公主的夫君可是西域的可汗,公主嫁了过去,也算是一国之后,不比我们在宫里讨生活要强上许多。若是公主以后再有了孩儿,便可继承汗位,到那时候,妹妹还有什么好愁的。”

“哎,我呀,只盼着她平安快乐就好。说起来,那时候我也听过几次这首《月儿高》,它还有个名字,叫《霓裳羽衣曲》,据传是杨贵妃所作。”

“《霓裳羽衣曲》?”淑妃点了点头,“难怪觉得有些熟悉,原来是我们素日常看的舞蹈。”

“不错,音乐和舞蹈本就同源。乐师说,这首曲子讲的是月升月落的故事,共分为海岛冰轮、江楼望月,海峤踌躇、银蟾吐彩、苋露满天,素娥旖旎、浩魄当空、琼楼一片、银河横渡、玉宇千层、蟾光炯炯、玉兔西沉十二个段落。前面十一个乐段,月亮都是越升越高,只有最后一段月亮西沉,急转而下,皎皎明月,归于大荒,所谓的不同之处就在最后一段。席容皇贵妃在最后一段刻意放缓了旋律,多添了那么几分缠绵,听着便不似本来的韵律了。”[1]

“人人都说,席容皇贵妃是位琵琶圣手,却不想也有弹错曲子的时候。”

“我倒觉得她是刻意为之。”

“妹妹的意思是,曲有误,周郎顾?”

淑妃笑了起来,“姐姐想到哪里去了,她如今还需要争宠吗?”

贤贵妃也笑了起来,“那是为了什么?”

“月升月落,花开花谢,就像后宫中的荣宠一样,哪个女子不希望自己长久的居于高位,长久的一枝独秀。”

“她那样得宠,竟还迷信这个?”

“越是得宠,越是患得患失,你我当年不也是这样吗,不过是后来有了子女,也明白了红颜有尽处,君恩无始终的道理,渐渐看淡了这些。”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怕又有什么用,一样躲不掉的。”

淑妃向上瞧了一眼,看见无人注意这边,才道,“姐姐慎言。”

贤贵妃摇摇头,却也不再说话,继续观看台上的节目。

后面还有一些舞蹈,诸如《太平舞》、《采莲舞》、《绿腰舞》、《长袖舞》等等,再便是国子监祭酒之女陆氏献的“福”字,光禄寺少卿之女孟氏清唱的一首《关雎》,也有几位演奏乐器的女子,只是因为席容皇贵妃和席容烟珠玉在前,她们这些听着倒是寻常之音了。

宴会的最后,照例是由宫中的舞姬献上队舞《庆隆舞》,取其喜庆兴隆之意。

魏帝龙颜大悦,“我大魏果然是人才济济,凡今日登台献艺者,朕一律有赏。”

上一篇: 成为他未婚妻以后 下一篇: 春日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