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方仵作来报,方才又开了盛家剩下的几坛自酿酒,黄医女亲自验毒,果然验出,每一坛酒里都含有大量“甲醇”。
包拯皱眉,眼下所有证据都指向了意外,而且人证物证滴水不漏,看来突破口不在盛家,而在其他地方。因此拱手告别,带人离开了盛家,顺便带走了那几坛子毒酒。
康王氏为何被关进慎戒司,这个问题,包大人也曾经问过王家人和康家人,王家人声称,康王氏不知怎么得罪了王老太太,王老太太才铁了心把亲女儿送进慎戒司,因王老太太是家中主母,一个孝字压在头顶,因此谁也不敢过问,更无人敢违逆王老太太。
而康家人那边,也把一切都推到了过世的王老太太头上,坚称当年是王老太太一定要把女儿送进慎戒司,康王氏与其相公夫妻关系本就不睦,因而康海丰也就顺手推舟同意了王老太太,出文书把妻子送进了慎戒司。
看来三家早就通好气,以为把一切推倒死人头上就万事大吉,但越是遮掩就越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包大人相信,康王氏这桩案子背后一定有更大的隐情。既然盛家这边滴水不漏,那就从王家和康家查起。
包大人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全力投入到调查康家的案子中去。根据受害人家属的供词,多年以来,康家表面光鲜,内里却一直藏污纳垢,康海丰年轻时贪花好色,不仅淫遍家中妇人,而且年年都要往家里添些姬妾,而康王氏心胸狭隘,自私善妒,容不下小妾,经常找茬寻衅,羞辱折磨家中姬妾和庶子庶女。而这些受害的姬妾和庶子庶女们,或许就是关键的人证。
但找他们出来作证,又谈何容易,他们纵使从前在康家受再多委屈,也始终是康家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很可能为了自身现在的利益,拒绝替那枉死的小妾作证。
即使明知困难重重,该做的事还是要去做。包大人命手下根据康家的家谱和受害人的状纸,一一寻找了能证明当年案件真相的证人,果不其然,不是碰钉子就是吃闭门羹。
康家活下来的庶子庶女们基本都已成家立业,靠分得的一点产业或者嫁妆过着小日子,有孝心者,甚至把生母接过来同住,这些小妾们年轻时吃足了苦头,老了老了,却过上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生活虽不富裕却有盼头,倒也和乐。
而一旦康家获罪,罪累五代,便会牵连儿孙不得入仕,因此为了儿孙,康家那些当初备受欺凌的姬妾和庶子庶女们必然不会替一个不太熟悉的庶母作证——这也是康家人早就预料到的。
但凡是总有例外,只有一个庶女,至今没有子嗣,她就是康家第十五个女儿。
康十五娘乃是康家的当家小妾金小娘所出,自小便是个美人坯子,十几岁时更是生的妖娆多姿,眉目含情,康海丰便动了让女儿攀龙附凤的心思,做主将十五娘送给了安阳王,康家小姐一夕之间变成了康小娘。
彼时安阳王已年逾七十,康小娘的土地再好,老王爷的种子也不可能发出芽来,所以康小娘迄今仍是孓然一身。既无子女牵绊,或许她愿意出来作证。包大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安阳王府拜访康小娘。
但却遭到了安阳王府的拒绝,安阳王府以王府小妾不得见外男为由,拒绝了包拯。包拯又辗转找到了八贤王,看在八贤王的面子上,安阳王府终于肯让包拯见康小娘一面。
没想到,康小娘当场答应作证,但是提出一个条件:要包大人救她一命,免了她日后为安阳王老王爷殉葬。
原来康小娘入安阳王府为妾以后,凭着绰约的姿貌和出色的才情,甚得安阳王欢心,风头无两,多年以来,地位无人可撼动,安阳王甚至想着,等自己百年之后,也把康小娘带到地下,在地府继续伺候自己。
那年华正盛的康小娘自是不肯,可她如今身份尴尬,只是王爷的小妾,又无亲生子女,连自由行动的权利都没有,等王爷一殡天,安阳王府的人把她往棺材里一塞,再给她报一个自愿殉葬追随旧主,到时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以作证的机会请求包大人救自己一命,或许是自己逃出生天的唯一机会了。
听完康小娘自述身世,包大人和八贤王都十分震怒,没想到安阳王竟为了满足私欲,让活人殉葬,真是岂有此理。
八贤王立即表示,愿意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帮康小娘说情,让安阳王府放康小娘一条生路。
包拯也表示,若是八贤王说情不成,安阳王仍旧冥顽不灵,开封府会立即捉拿安阳王,治他个罔顾人命之罪。
康小娘垂泪下跪,拜谢包大人和八贤王救命之恩。
--------------------
第88章 无人生还(知否x包青天)三 当年债 63 康家倒台
======================================================
包拯把康小娘带回开封府衙后,又得知一个意外之喜:当年远嫁宥阳的康家庶女康兆儿和随康兆儿去宥阳养老的生母周小娘,也愿意上公堂作证。她们母女二人早前得到消息,便立即从宥阳出发,可惜山高路远,母女俩又走不快,所以直到今日才抵达开封。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人证物证浮出水面,当年在康姨妈手底下助纣为虐的下人们也意识到纸终究包不住火,纷纷反水,对当年的事供认不讳。
最后开封府查实,当年折在王若与手里的人命,竟多达十几条,有些甚至是还未能出生的胎儿。虽然主犯王若与已死,但其他帮凶,以及其他知情不报者也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