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幽幽道,“要怎么做,才能保证代代皇帝都是明君?”
蔡琰:“......神悦,你这是强人所难!”
谁能保证?
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儿,能管后面一两代,都是侥幸。
而且她熟读史书,知道连出两代明君,就值得世人弹冠相庆。
哪来的勇气奢望代代都是明君呢?
运气再好的人,也不敢有这种妄想!
张祯语气惆怅,“若无明君,只怕又生乱子。”
蔡琰怔了片刻,摸摸她的头,又是骄傲,又是怜爱,“不要太勉强自己,尽力便能心安!”
这就是她的侄女儿神悦!
明知将来可能被皇帝清算,依然牵挂着汉室天下。
张祯看向她,“姨母,烦请你回去问问外叔祖,怎样才能让汉室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
蔡琰:“好!”
神悦的志向,高到她望尘莫及。
自己和父亲只想着让她及吕布善始善终,安度晚年,不被长大后的皇帝冤杀。
她却想着汉室的延续。
赤胆忠心,莫过于此!
张祯神情乖巧,“多谢姨母!”
洗脑得一步一步来。
小皇帝那里她已经开了头,现在轮到蔡大儒。
她这位外叔祖可不一般,乃文坛宗师,士林领袖,影响力极大。
孔融、祢衡够狂吧,在他面前毕恭毕敬。
因而历史上王允杀他,引得士林震怒。
马日磾直言王允不能长久,结果一语成谶。
——
蔡琰回到家,向父亲转述张祯所言。
“代代明君?!”
蔡邕震惊地重复。
这怎么可能呢?
神悦怎会有这般天真的想法?
蔡琰:“她确实是这么说的。”
蔡邕陷入沉思。
代代明君、汉室延续。
神悦的意思是,若不能代代明君,汉室纵能延续一两世,也必生祸患,就如此前的十常侍之乱。
可这是极为浅显的道理,世人都知晓。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乃天之道。
难不成还有万世皇朝!
神悦如此聪慧,为何纠结于此?
她又哪来的魄力,敢想代代明君?
——
同一时间,张祯也在回想白日与姨母蔡琰的谈话。
层层推进,可圈可点。
不错,给自己点个赞。
所谓的代代明君,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哪怕掌握基因编辑这种科技,也不可能做到。
希望外叔祖一直想一直想,往深处想,最好想到怀疑皇权。
到时,她自有话说。
“唳!”
屋顶忽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
张祯忙推门出去,还不忘戴好皮质护臂。
果真是海东青长空,看见她出来,缓缓下降,落到她手臂上。
吕布出征,也带了它去,时常传信回来。
因此她知道前线一切顺利。
不过,吕布的信中,对战事描述较少,顶多三、四句,要么是某地小胜,要么是某战大捷。
说得最多的,是对她的思念。
铁画银钩的字体,写的尽是温柔小意。
这次也不例外。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昨日杀敌回营,偶见云彩多姿,忆卿良多......”
张祯轻轻咬唇。
不得不承认,她也想念吕凤仙,自从搭上线,他们就没有分开过这么久。
并不是被他的土味情话所打动,而是......
说不清楚,反正就挺想。
吕凤仙是她的大靠山,她也是吕凤仙的大靠山。
两人命运早已绑定,不分彼此。
第243章 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吕布给张祯的每封信,都写得很轻松,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一场接一场的胜利。
实际上并非如此。
此战有些难度。
不是难在乌桓骁勇,是难在天公不作美,行军困难。
乌桓三郡的大本营在柳城,这地儿老远了,在辽宁朝阳。
此时还没有山海关,因而没有出关的说法。
在这个时代,从中原去往东北,须经辽西走廊,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条路线。
一是卢龙道,大约形成于商周时期。
西起河北喜峰口附近的卢龙塞,经滦河河道北上,行至平泉,到达右北平后再向东,沿大凌河便可到达柳城。
如果继续向东,就能到达辽东。
二是无终道,同样形成于商周时期。
因古国“无终”而得名,即后世的天津蓟县,从这儿出发,沿滦河支流青龙河北上,进入大凌河西侧,再往前,就能到达右北平郡的郡治平刚城,即内蒙古宁城。
历史上,曹操准备选择无终道,但又不完全是。
从无终出发,经滨海道到达碣石,再从碣石直冲柳城。
滨海道即后世的河北秦皇岛,碣石则在河北昌黎县。
其实就是沿着渤海行军,可称为环渤海线。
这一次,吕布准备选择的也是这条路线。
并非他和曹操心有灵犀,也不是冥冥中的巧合,而是这条路最近,是人们的正常选择。
然后问题来了。
此时的滨海道,并不像后世那般平坦宽阔,通畅易行。
由于地势较低,又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修整,常积水成湖,还有泥沙淤积,再加上动物尸体、植物腐烂等等,形成许多小的沼泽。
稍有不慎,就会陷进去,连尸体都找不到。
如果天气干旱,征民夫修一修路,勉强能让大军通过。
但吕布和曹操虽然不在同一个时间点出征,运气却都不好。
在滨海道上没走几日,天气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