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匡扶汉室,她是认真的/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411)+番外

作者: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而这些凉州军阀,估计连个半年计划都没有,想到哪儿是哪。

不可否认,战力是很强,单兵作战能力也能排在前列。

善打顺风局,越打越猛,震惊天下。

但一受挫就不行了。

这一点,曹操、刘备也强出凉州军阀几条街,都是越挫越勇。

因为这些原因,虽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说法,凉州军阀却始终不被正统放在眼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傕、郭汜、樊稠这几个人。

他们在贾诩的撺掇下倒反长安,逼走吕布,杀死王允,使本就风雨飘摇的汉室差点熄火,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其危害性不下于董卓。

可后世有几个人知道这三个?

知道贾诩的还更多一些。

哪怕他们打败过朱儁、吕布、马腾、韩遂等等,还有人认为孙坚不如他们,又劫持过献帝,把持过朝政,依然没什么名气。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几人上不了台面。

朱儁对他们的评论是,“傕、汜小竖,樊稠庸儿,无他远略。”

非常的看不起。

最后还被他们气死了,也是造孽。

说曹操曹操到,张祯正想着朱儁历史上死得冤,他就来了。

忧心忡忡地道,“西凉叛军四散,官军追击,恐扰士民。”

他没有指责吕布、曹操的意思,半点也没有。

但金城之战未能一举歼敌大部,反让叛军有逃窜的机会,军中谋士确实失职。

张祯笑道,“太尉勿忧,不会。”

朱儁说的这种情况,如果是在别的地儿,她也会担忧。

也会责备吕布、曹操行事鲁莽,让叛军逃了。

朱儁不信,“何以有此把握?”

张祯:“因为那是西凉。”

西凉那地方,一直乱。

胡汉夹杂,民风彪悍,一言不合就拔刀子是常有的事儿。

百姓也有强悍的战斗力,不会任人宰割。

叛军若不想被绊住脚步,就不会轻易与百姓起冲突。

官军更不会。

因为她早已灌输给吕布一个概念,军是军,民是民,军不扰民,才能得到民的拥戴。

吕布深觉有理,在各大军中三令五申,一再强调。

另一方面,她觉得让朝廷大军踏遍西凉是有好处的。

因为,西凉的百姓,立场向来模糊,对朝廷也没太高的认同度,随时能化身叛军。

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强大。

心里知道怕,就会安分一些。

金城之战的失误,恰巧能让朝廷大军在西凉各地耀武扬威。

如同一场场实战军演。

是她想要看到的局面。

一战歼灭叛军,对西凉百姓震慑有限,因为大部分人看不到。

只有叛军一边逃一边被灭,才能让更多的百姓亲眼目睹,成为口口相传的故事。

她甚至怀疑这是故意的,故意放开口子让叛军逃跑,故意在追击的过程中宣扬朝廷武力。

至于这故意的人是谁,除了郭嘉没别人。

反过来想,郭嘉在场,又怎么可能让金城之战出这么大的失误?

除非那就是他的本意。

要知道,郭嘉善于长远谋略,极有战略眼光。

他应该能看出西凉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并非眼前的叛乱,而是多年形成的痼疾。

正如她战前跟吕布所说,“此战应使羌氐诸部、西凉将领都生出惧意,才算成功。”

郭嘉与她不谋而合。

但也可能是吕布跟郭嘉说了她的诉求。

具体如何,等他们回来再细问。

不管怎样,眼下如她所愿。

听完她的分析,朱儁沉默了,许久才道,“神悦高瞻远瞩。”

心眼子也是真多。

他若有她一半的心眼,前几年也不会败于李傕、郭汜之手。

这是他一生的憾事。

第362章 不是西凉平叛么,为何要去破匈奴?

军报之外,大家还热衷于给张祯写信,就像去年北征那般。

马超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斩杀郭汜、李傕,以及甘宁是怎么被李傕虐的。

张祯边看边笑。

甘宁打不过李傕,这在她预料之中。

但几十回合就败了,也未免太掉链子,大约是因为水土不服吧。

常年在水边的人,忽然去到大漠,短时间内肯定适应不了。

而且李傕是能和吕布、朱儁这种层次掰手腕的人。

以战功起家,武艺不用说,领兵作战也有一套。

他没成为公认的名将,不是打仗不行,也不是武力不行,是脑子不行。

凶残愚蠢程度也超出了世人的承受范围。

例如,这一党人拿下长安后,放兵劫掠,攻剽城邑,纵容子弟侵害三辅百姓,加重了当年的大饥荒,致使“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物价也高涨,一斛稻谷需五十万钱,一斛豆、麦需二十万钱。

这谁买得起?

别说贫民,普通的地主家也没这财力。

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或饿死家中,或逃往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地盘。

一两年间,关中大萧条。

更荒谬的是,献帝卖了厩中一百多匹马,又让御府大司农拿出杂缯二万匹,加上卖马所得的钱,一起赐给公卿和贫民,却被李傕截了。

无论贾诩怎么劝说,他都不肯拿出来。

在他心中,似乎完全没有抚民的概念。

中原诸侯就不同了,以曹操为例,虽然也屠城,但也会安抚百姓,令其休养生息。

与之相比,李傕、郭汜等人如贼首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