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匡扶汉室,她是认真的/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442)+番外

作者: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这还是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有固定的收入。

普通的平头老百姓,上哪儿找那九十六钱?

何况,人也不是光吃盐喝水就能活下去,还得吃饭、穿衣。

这么算下来,食盐绝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很多人家吃不起盐,饭菜没有滋味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力气,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她在现代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说是如果穿越古代,一日只提供两顿白米粥和咸菜,队伍会不会造反?

当时觉得这也太苛刻了,不反才怪。

等她真的穿越过来,才发现当时的自己何其天真。

如果真能每日提供两顿白米粥和咸菜,士兵拖家带口都要跟你。

白米粥,意味着要有足够的大米。

咸菜,意味着要有足够的盐。

这两点,在封建时期的军队中,几乎做不到。

不过,等她改革盐政后,盐这一项就能做到了。

王允怔了怔,“贵么?比前几年便宜得多。”

张祯:“还是贵。”

顿了顿笑道,“王叔放心,我召大家议盐政,议的不是朝廷专营,而是价格。”

然而王允并不能放心,“神悦以为,食盐该作价几何?”

张祯:“与五谷相当。”

这并非她胡说八道,确实是最理想的状况。

王允瞠目结舌,愣了数息才断然道,“不妥!煮盐、运盐耗费都极大,若与五谷相当,实在太亏!”

民间盐商不会认同,定然还是我行我素。

朝廷若是强压,要么盐商改行不做,要么激得他们造反。

就算由朝廷来专营,也是赔本买卖,得用别的税赋去填亏空。

神悦如此聪慧,怎在这事儿上犯糊涂?

张祯暗道你还漏说了一样,盐税。

从有盐政那天开始,盐税就一直很高,甚至能达到税赋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盐商的这笔成本,也加在价格中,盐价自然下不来。

“王叔,食盐成本主要有三类,采制、运输、税赋。运输上,我无能为力。但采制和税赋,都能改进。”

改进?!

王允敏锐地抓住重点,倒抽一口凉气,“你要降盐税?不可,万万不可!有伤国力!”

盐税是国库最大的收入!

张祯笑笑,“前几年没收上来,朝廷也一样运行。”

就说现在,也有很多盐商用巧妙的法子偷.税.漏.税。

与其让他们自己发财,还不如让百姓得到实惠。

王允苦口婆心地道,“那时不一样啊!神悦,别的你能动,盐税不能!此为国策!秦时至今,都是这么收的!”

哪哪都要用钱,多收些税赋不好么?

神悦这是魔怔了!

第386章 薄利多销听说过么?

张祯给王允斟茶,叹道,“王叔,无盐可食,庶民苦矣!”

身体缺盐,会疲劳眩晕,周身疼痛,恶心抽搐。

若是吃的盐里没有加碘,还会甲状腺肿大,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幸好海盐里天然就含碘。

王允:“......若降盐税,苦的就是朝廷!”

他还以为神悦要收回食盐采制售卖之权,没想到竟是要降盐税。

两相比较,他宁愿是前者。

他也知道庶民之苦,可凡事有个轻重缓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朝廷也不例外。

变成穷光蛋的朝廷,还怎么决策国事,统御臣民?

转头看向一旁默默听着的吕布,“大将军,诸军军费支出,大半来自于盐税!若是降了,只怕难以为续!”

吕布懒洋洋道,“神悦必有计较。”

以他这几年的经验,神悦若是否决掉一项策略,必然是有更好的可以替代。

王允无语。

是他的错,忘了有张神悦在的地方,吕奉先不带脑子。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张祯还挺受用,也给吕布斟了盏茶,笑道,“确实有计较。”

对王允道,“王叔的忧虑,我也知晓。但是,盐税降下来,咱们收入未必会少。”

王允不信,“怎么可能呢?”

张祯:“薄利多销听说过么?”

王允没听过,“啥?”

张祯兴致勃勃地解释,“盐价若与五谷相当,就每家每户都吃得起了,买盐的会更多,相应的,盐商售出去的盐也就多了。那盐税不也能多?单价看着是降低了,但总数只会多,不会少!”

她当然也不想丢掉这么大的财政收入。

王允怕朝廷变成穷光蛋,她也怕。

无论是人还是朝廷,都是无钱寸步难行。

她想修路,想建新都城,想兴建学堂开启民智,每一样都要钱!

盐是硬通货,她还想组织商队,沿着丝绸之路的路线,将盐卖到沿途众多部落和国度。

当然了,商队若真组织起来,携带的商品就不只是盐,还有丝绸蜀锦化妆品等等。

她隐约记得,各朝丝绸之路以都城为起点,西汉是长安,东汉是洛阳,魏晋南北朝还有平城、邺城,北宋是开封。

而方向和终点就多了。

有通向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有行往天山北麓再通向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从长安至成都再至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

还有史上最强外交牛人班超,曾派副使出使古罗马帝国,一路到达地中海东岸,想要渡海继续前行,被安息国海商劝住。

而这也是丝绸之路首次从亚洲延伸到欧洲。

班超真是配享太庙!

张祯越想越激动,恨不得商队立马组建成功。

“王叔,此事于民、于商、于国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