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台风过境(39)+番外

作者:一零九六 阅读记录

陈秀春。

陈在春。陈芳春。

陈文春,陈小春。”

雷明知道后面几个都是奶奶的姐妹,他的姨婆,但早就失去了联系。他看着最上面六个字,心想,太公太婆的名字还挺好听的。

陈秀春祖上风光,到她这代虽已没落,但父母都还愿意教她识字。雷明嫌弃自己的名字满大街都是,陈秀春笑而不语,在纸上写了雷生、雷光耀、姚英,再把笔递给他:“你来写。”

“写什么?”

“想些什么写什么。”

雷明写了雷明,写了钱,写了陈家村上风塘,还有陈秀春看不懂的hello。陈秀春知道他跟自己显摆洋文,便也测他个题目:“慧囡怎么写?”

雷明写了罗慧。

“我是说慧囡,”她纠正,“囡字怎么写?”

雷明以为囡字是土话:“没这个字。”

“怎么没有。”陈秀春朝他比手势,“一个口里一个女。”

雷明皱眉,照着写完,这是口头叫女儿的意思?难道口头叫儿子就是口里有个男?

陈秀春看他自创的怪字,嘲笑道:“你个笨蛋。”

她拔掉他的笔:“赶紧去洗脸睡觉。”

雷明把纸一推,起身去院里打水,他回头,看着奶奶对着那几张纸出神,连拿出来的酒也忘了喝。

第二天一早,陈秀春从木箱里翻出泛黄的白围裙和白手套,又把钳子剪子和炸菜盒的模具洗净晾干,把许久不用的小推车和小煤炉都拾掇出来。

两天后,孙家村的戏场开了,陈秀春的油炸摊也摆好了。孙家村的祠堂是镇里各村最大的,请上台的戏班子也是最贵的。陈秀春的摊位靠着馄饨摊,既能做生意又能听见喇叭声锣鼓声。鼓点一密,她便知那武生在翻跟头,鼓点一停,咿咿呀呀就是旦角在唱戏。戏到高潮,祠堂外也围满了人,她个子矮,也不去争,只和包馄饨的老板娘聊天。

等戏演完了,看客们鱼贯而出,这时最忙的就是卖吃食的小摊。鸡子粿那边排起长龙,馄饨摊压根没座,陈秀春的油炸馒头也生意红火。提前炸好的馒头得回锅,她一边翻动,一边收钱,还要一边剪开馒头塞进油炸盒子和臭豆腐,压根忙不过来。

心里正急得跟油锅似的,忽听一声奶奶。

罗慧放了学和陈清娟来这买布料,买完又陪着她过来吃馄饨。陈秀春看见罗慧,眼前一亮,也顾不上寒暄:“好慧囡,过来帮我找个钱。”

“哦。”

罗慧应答,被陈清娟抓住:“诶,馄饨摊那可没位子。”

“你先去吧,有位子了叫我。”

她把手里的东西给陈清娟,听陈秀春的吩咐找了两分钱给小姑娘。见油锅里的臭豆腐浮上来了,她又去拿钳子。陈秀春阻止:“别,我来,小心烫。”

“没事。”罗慧在灶台边站了两三年,不怕油也不怕烟。于是两人打起配合,她负责炸和收钱,陈秀春负责夹和剪。等到现成的全部卖完,陈秀春终于松了口气。她抖抖自己油腻腻的手,朝罗慧笑:“下午没啦,再卖要等晚上戏开场了。”

罗慧嗯了声,吃完馄饨又等了好久的陈清娟却有淡淡的怨气。陈秀春忙给她装了半纸袋的臭豆腐:“清娟,这些带回家吃。”

陈清娟不要,只拉着罗慧走。陈秀春也是等她们走了才怪自己忙糊涂了,慧囡还饿着肚子呢。好在没过多久,雷明带着五十个白馒头来了,这是晚上要卖的,陈秀春便从袋子里拿了两个放进锅里炸,炸好了又让雷明送去。

雷明远远瞧见路边的两个身影,追上去递馒头:“喏。”

罗慧意外,客气婉拒:“我不要。”

“萝卜豆腐的。”

“萝卜豆腐怎么了?”陈清娟问。

雷明没解释,只把纸袋往罗慧怀里一塞。

陈清娟看他骑远:“这人怎么不理人的。”

罗慧想他一直是不理人比理人的次数更多,让清娟别放心上。然而两人走着走着,忽然意识到空了只手,竟是把买好的布料忘了。

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罗慧又好气又好笑:“我回去拿。”

“别呀,一起。晚了我还不用干活。”陈清娟说,“拿到了从小路走,那边到家更快。”

好在馄饨摊老板娘心眼细,把它们收好给了陈秀春。罗慧谢过老板娘,又谢奶奶,难得被陈秀春骂了句糊涂蛋。陈秀春趁机给她买了碗馄饨,让她吃了再走,还硬塞给陈清娟一个现炸的馒头。

就陈清娟这体格,什么吃不下,但她见陈秀春和罗慧这么亲热,不免泛起嘀咕。快吃完时,她抬头打嗝,看见罗阳:“诶,你哥。”

罗慧抬眼,还真是。罗阳和几个男生正簇拥着一个女生往前走。那女生穿着件宽松的毛衣,漂亮得厉害。

陈清娟也被吸引住了:“那是你哥同学?”

“不是吧。”罗慧认出了姚建兰。

“跟去看看?”

罗慧点头,和她拿上东西追过去,还叫了声罗阳,但罗阳没听见,逐渐混入人群。

带头的姚建明东张西望,原是来追雷明,但雷明此时已经站在了孙旺辉家后面的空地上。

他今天是来送最后一笔账款,也是来报积到现在的第一次仇。

孙旺辉数完钱:“这次够慢的,捂在手上还能捂成你的了。”

他身上有隐约的酒气,罕见问他:“进屋吃点东西?”

“不了。”

“你小子。”他哼笑,转身时却听他叫了声孙旺辉。

他回头:“你叫我什么?”

雷明看着他:“你的狗名我可以再叫,但你的破砖我不会再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