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纪得安温和回道:“既然如今我们来了西北,那我们就先学一下这里的人文地理情况”
他让系统整理出来的扶贫攻坚范例资料已经整理出来了,纪得安打算将那些案例在他教学过程中引导或者提示师生们想出来,为这些学生的将来打下基础。
无人提出反对意见。
很快,众人就聚集在一起开启了新一轮学习的过程。
“院长,既然我们是要扶贫的,让百姓们都有钱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让百姓们接受教育呢?”有学生不解,他们只要提高农作物产量或者学习赚钱的方法不就行了吗?村民们吃饱肚子,被教会了赚钱,难道还不行?
纪得安摇头:“我记得之前在农产品营销课上跟你们说过,每个地方的特色产品都不一样对不对?有些地方因为地理环境或者人文历史的原因,根本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甚至说就算有特色,特色也不够,怎么吸引别人购买呢?而且,百姓们学会赚钱的方法有什么用呢?他们没有本钱或者宁愿固步自封,甚至有些人,你即便将钱发给他,他也只会混吃等死,这样的,怎么办?”
那名学生有些不服气:“我就不信有人不想自己赚钱,将钱发给他难道他还能将钱全花光而不是用这些钱作为本钱学着挣钱?”
明显是觉得纪得安最后说的那种情况不成立。
不等纪得安解释,就有另外的学生站出来:“马铭,我小叔叔就是院长说的那种人,我爷爷给了他好多次银钱让他当做本钱去赚钱,都被他拿去吃喝嫖赌了,后来我爷爷不给他了,他还经常来闹呢”
说话的学生叫石春,或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说话的时候脸上还带着气愤和对自己小叔的厌烦。
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反驳,马铭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脸上带着羞恼回:“你这只是个例”
明显是不想认输。
坐在位子上的其他同学也窃窃私语起来。
“我们村里就有院长和石春叔叔那种人”
“我们隔壁村也有,我娘说那些都是村里的懒汉懒婆娘”
“我……”韩二东低下头,被燥红了脸。他爹爹也是院长说的那种人,手里有多少钱就全败光,完全不想着家里还有几个孩子,韩二东之所以会来三支学院上学主要就是看上了学院包吃住的条件,他大哥韩大东已经快到了娶亲的年纪,家里却因为韩父穷的叮当响,韩二东是想着自己离开家能让家里少一张嘴吃饭,早点攒够大哥娶亲的钱才在学院到村里招生的时候主动报名的。
就连这次的赏赐,韩二东也没想着直接寄回家里,无他,大哥长期在外打零工,银钱寄回家就算到了韩母手里,只要被韩父知道,就必然留不住,韩二东不敢冒险。他分到的银钱足够给大哥娶一门好亲加上建房子了,绝不允许这些钱落到韩父手里。
听到同学们嘴里的话,韩二东羞惭的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同学嘴里的“懒汉”仿佛是直接扇到他脸上的巴掌,即便没人知道自己父亲的情况,韩二东还是觉得难堪极了。
第75章 独家首发!……
纪得安面对着学生和坐在最后一起听课的几位夫子站在讲台上,对台下众人的情况自然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上课时听课认真的韩二东,此时头都快埋到桌子下面了。
他拿起讲桌上那根从柴房挑的树枝敲了敲,示意众人安静。
“今天这节课,我就跟大家讲一讲为什么扶贫的时候要强□□育的重要性,马铭和石春两位同学先坐下来吧”纪得安觉得自己有必要给大家讲讲为什么会有“扶贫先扶智”的说法。
西北第一场雪到来的这一天,农科院的课程正式从“西北地区人文地理情况”转变为“脱贫攻坚系列课程第一课”。
纪得安讲完“扶贫先扶智”,在接下来的日子,将他曾经知道的脱贫攻坚知识结合着系统整理的优秀范例以及系统理论倾囊相授。
从扶贫对象的识别、致贫原因分析、扶贫的具体举措等方面①依次教学,即便知道自己这是填鸭式教学,纪得安也进行的毫不含糊。他不怕学生们记不住,因为主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这些学生照搬照学,而是希望他们能有所启发,在心里留下印记,将来真的步入扶贫工作的时候面对不同的情况,学会分析和思考应对策略。
因此,纪得安在课上,往往会给出不同情况的村庄和村户案例,让学生们大开脑洞,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应对之法。而在这个过程中,纪得安悄无声息的将异地搬迁、以工代赈、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等举措②渗透进来,甚至还会鼓励学生们针对每一个举措,无论是他启发的,还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分析优缺点,有些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份“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