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知知爷爷那辈就开始用的架子,是爷爷自己做的,传了很多年,昨天刚传到他手中,可今天就散架了。
这个旧书摊,也是从爷爷那里传下来的,起初是这条古街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看小人书的地方,可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这条街上的一个装饰品。
“架子我会修。这些书还得你来。”唐德秋见他似乎快哭了,解释道,“我不太懂这些,别给你弄坏了。”
算是理解了男人说了什么,宋知知接过男人手中的纸张,啪嗒啪嗒跑进小屋子里,把怀里的东西放好,又走出来,在门口怯生生开口:“您……您进来,坐……”
“不用。我带回去修。”
宋知知摇头:“在,在这儿。”
唐德秋看了看狭窄的屋子,说:“不了。不打扰你。”
宋知知欲言又止,唐德秋以为他是害怕自己把东西拿走不回来了,就从口袋里摸出一只钱包,递给他说:“这放你这。”
宋知知完全愣了,他不知道这个穿着制服的男人是什么意思,眨着眼睛也不说话。
见人没有反应,也不接钱包,他想着是不是这小孩不敢收这东西,又再身上摸了一圈,右边口袋里有个东西。他摸了摸,还是把东西拿了出来,递过去说:“那你拿着这个。我修好,就回来和你换。”
看他还是不动,唐德秋就把东西放在了那一叠书上,拎起地上乒乓作响的架子走了。
见男人走远,宋知知走到书堆面前,把东西拿了起来。
是一根通体墨绿色的钢笔,金属部分都被磨得有些发光,拿在手里,似乎还有一丝刚才那个男人的体温。
宋知知算是知道了男人的意图,小心翼翼地将钢笔揣进口袋里,望着门口小声说:“我,我不是怕,怕你拿走。”
顿了顿,又说:“袖子,勾,勾破了。”
第2章 二
唐德秋当这个景区的安保人员已经有快四年了,算是转业。
之前他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吃了十几年的大锅饭,扛过枪,趟过雷。只是后来在一次增援过程中受了伤,右手已经提不了重物,两条腿的筋也断过,不能长时间行走。
当残疾军人证被发到他的手里,唐德秋一言不发,将证件揣进兜里,转身慢慢地走回营房。
他的专业也不是很顺利。
其他进人退役,都顺利进到机关单位工作,可轮到唐德秋的时候,运气并没有这么好。何况他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他身上有伤,不适合去一线工作。
将他安排进办公室后,他曾打电话给领导询问原因,并且明确表示,自己还是想要在一线工作。
没有办法,上头还是决定将唐德秋放在紫阳街,虽然不是体制内的工作岗位,但是好在工作轻松,不需要站着,还是很适合唐德秋的身体情况。
唐德秋对于编制并没有什么要求,只是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办公室工作,所以之后在紫阳街待得也久。时间久了,也就把周围居民都熟悉了遍。
紫阳街本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楼下开店,楼上住人,所以平时居民和游客的人数几乎都是五五开。
这条街上的居民都认为唐德秋虽然话不多,但是人非常正直善良,所有平时老人家有些什么不方便都会找他,他都热心帮忙。大到失踪,小到穿针,唐德秋都能帮忙解决。
所以这次帮助宋知知修架子,也是一件比穿针大一点点的小事,他拿了工具修修补补,但这竹子确实是有些老旧了,脆得很,加上那一脚确实踢得狠了,断了好几根,就算勉强接上,也承受不住书籍的重量了。
但他还是将东西修好了。
他知道这是那个旧书摊的传家宝,他在这里管了近四年,对这些细枝末节熟悉得很。只是这个旧书摊最近关了两个月,在今天这个小结巴之前,是一个叫宋玉生的男人在打理这个破摊位,但听说他最近去世了,所以闭了店。
唐德秋跑到管理房的储藏室里拿了钥匙,打开院子里的门,在仓库里翻出了很多木材和锯子。刚好到了他的下班时间,他也没有吃饭,叼着根烟儿就开始做木工。他也不是专业的,不过在部队里钉过几次床板,帮忙炊事班的战友修过猪圈,凭着男人自己的手感敲敲打打,乒乒乓乓的,还真的给做出来一个书架子。
只不过右手实在有些使不上劲儿,他换用了左手拿榔头,砸到自己拇指好几次。
拎着架子看了几眼,他起身,拿上钱包就往外走。
紫阳街是一条几乎可以自给自足的古街,唐德秋往北走几段,到了杨记木雕门口,轻敲大门:“杨师傅在吗?”
杨卫国从半掩着的工作室里走出来,扯个条毛巾擦手:“诶,唐师傅。吃饭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