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这个国家国情和北国十分相似,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外邦,只是民风相较于北国更加彪悍野蛮,那里的统治方式和百年前的北国相差不大,都是以神权加皇权的形式来统治底下的百姓,百姓们饱受着两层压迫者的剥削,却依旧满足不了上位者的伪狂犬,在民不聊生的同时,他们便有了侵略他国的意图。
晋国地处平原,多良田土地,晋国的富足,周边国家无一不心生垂涎。
秉着即使无法入主中原,但也能抢些粮食金银的念头,大宛多次派兵骚扰晋国边境,这一次甚至无声无息间抢夺了大晋的两座城池,消息一经传出,晋国上下皆惊,毕竟以往大晋虽然也多次行挑衅之事,但直接占领城池这性质和之前的小打小闹可是有着本质区别。
这是直接宣战了?可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甚至于连个由头都没找。
这仗打得不明不白的毫无征兆,弄得晋国的皇帝和臣子们都是一头雾水。可大宛的铁骑气势汹汹,势如破竹,直打得驻边军措手不及。
可蛮夷之族行事诡谲,无声无息间也有可能窥视了他晋国多年,一时间晋国子民人心惶惶,臣子们也心生惧意,实在是这大宛铁骑着实是有些来势汹汹,而晋国又安逸太久,距离上一次行军作战,竟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了,驻边军软弱无能,被剽悍的大宛铁骑打得节节败退。
无奈之下,晋国新帝再度派去大量兵马,又亲自去请了致仕归家的老将军主持大局,只可惜时运不济,老将军出师未捷,因为奔波劳累半路病倒死在了马车上,晋国大军再度成为一盘散沙。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晋国就再度痛失两座城池。
一连失了四座都城,新帝怒不可遏,若再不想办法绊住这群强盗,那将失去更多的城池,甚至于他这个皇帝都有可能成为亡国之君。
可着急归着急惶恐归惶恐,正值这般风雨漂泊江山不稳的时刻,新帝却陡然发现,除了已经死于半路上的老将军外,朝野上下他竟再无人可用。
晋国当初的先祖也曾是武将出身,能打下江山来靠得可不是笔杆子,可却想不到百年后,晋国竟步入了无武将可用的窘迫境地。
但这又能怪谁?
自打建国以后,为了打压武将,平定江山,先祖最先杀戮了一批和他一起打江山的武将,后面又一度重文轻武,从军者大多都是穷苦百姓,吃喝都成问题,又哪里有的精力刻苦学武?
时间一长,军营重地竟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方,一些军营里甚至长期亏欠士兵们的军饷,铠甲和弓箭长矛等武器装备更是锈迹斑斑,这般情景下,莫说打胜仗了,分明都是去送死去的。
又过了半月有余,才终于算是传来了好消息。
大宛应该是后劲儿疲倦,连着占领了四座城池后,竟不再继续攻城掠地,大军停了下来,开始整军守城起来。
大宛的铁骑不再继续,这固然是个好事,可这架势也分明就是要定了那四座城池,决计不可能归还了。
又是连等了数日,大宛依旧未派使臣前来讲条件,仿佛啥事儿都未曾发生一般,俨然一副事态安稳的模样。
四座城池被占,出兵收复又难以进行。
新帝正是为此焦头烂额苦恼之际,却不想这日竟在奏折上看到了一个大臣的上书,奏折的内容大概就是建议他向北国借兵,借用北国的军队,来要回城池。
他当即便是眼前一亮,可随即又皱紧了眉头。
借兵可不是借粮借银之类的那么简单,北国与大宛国情相似,北国骑兵的实力与大宛应该也相差不大,若是有北国的相助,凭借着地势,他与北国相应和,胜算几乎是已成定局。
可,北国凭什么借兵给晋国呢?
就凭他晋国嫁了一个公主去北国吗?先不说他的那个五皇妹是不是想传言中的那样那么受北王的喜爱,就是这般大事,她一个女人的枕头风就能那么好用?甚至于能够说服一国之主派兵支援他国?
新帝的心里没多少底,更别提他的这个皇妹在晋国可以说是已经没什么眷恋的了,他更是想不到秋骊愿意为说服北王出兵而努力的缘由。
似是知晓帝王忧虑,第二日同一人再度上了一封奏章,上面写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那大臣总结了两方面来说服北王出兵,一是以利诱之。
毕竟借兵晋国,消耗的是北国的实力,想要求得帮助,又岂能不有付出?
晋国愿以两个都城的代价换取北国出兵,一旦大败大宛收复其余失地,晋国就会将晋北两国交界处的两座城池作为谢礼送与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