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界审核员今天又在出外勤(158)

作者:浩然天风 阅读记录

“灯笼!灯笼!”

“我知道我知道,”尘文简无奈,“哪里的灯……”

没说完的话戛然而止,他也看到了挂在书架一角的灯笼。

他们想起了同一件事。

藏书阁的灯笼上,镌着只有尘云离看得到的星象图,正是《不见星》记载的二十四颗特殊星辰。

第083章 青简月光(十二)

尘文简的大脑飞速转动, 几乎是瞬间就将几个线索进行交叉比对,找到了重合的一点……不,一条线。

藏书阁的建造者是千年前的洛绮芳, 一应陈设布置皆由他亲手规划, 包括挂在书架上的灯笼也是他设计的图样,用几种特殊材料加以秘法制作而成, 从未有过更换。

那么灯笼上那人眼不可见的星图定然也出自他手。

恰恰尘云离感应到的与他前恋人有关的东西正指向这两样东西,说明其中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算计。

“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一个桥段。”尘文简沉声道,“功参造化的修行者想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独力难为, 便会以大手段布下阵法,借天地之力达成目的——诸天星辰是最常见的阵基之一。”

尘云离赞同:“我看的仙神志怪话本也有同样的情节。”

尘文简忖了忖,重新拿起尘云离感应最强烈的《星象全解》从头阅读。这回他看得极为仔细, 把边边角角里著书人的批注一并看了, 直至看到书的中段,才停下翻页的手。

彼时,尘云离已经趁着这段时间把三层楼的灯笼都看过一遍, 确认上面也有白渊推算出的特殊星辰分布图,回到尘文简身边,刚好赶上他有发现。

“那二十四颗星辰并非自古就有,在白渊之前,已经有不少观星术士发现了其中零散的几颗, 只不过不像他那样做了全面的观察总结。”

尘文简深吸一口气:“你看, 第一颗被发现的特殊星辰在一千一百年前,那日是惊蛰, 夜里下起大雨,本不是适合观星的日子。但一位术士站在廊下赏雨时, 却偶然发现东边天空上有一颗明亮闪烁的星子,在雨幕中大放光芒,雨停后消失。他翻遍当时所有的星图,并未找到这颗星辰的记录,次年惊蛰他再去看,却因为当夜没下雨,所以那颗星子也没有现世。”

尘云离听这描述耳熟,连忙去翻《不见星》,果然在一颗名叫“击雨”的特殊星星下方看到了类似的描述。

击雨,位于正东方,惊蛰出,无雨不可见。其星亮若寒刃,破雨穿云,故拟此名。

“一千一百年前……”尘云离喃喃道,“离洛绮芳生活的年份差了一百年,那时他已经不在了吧?我记得学宫传记上说他卒于一千一百二十年前。”

“确实,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特殊星辰都是在他死后才显露于世。”尘文简顿了顿,压低了声音,“你还记得师祖用二十五年寿命向岁长生换了什么吗?”

尘云离一怔:“岁月……洪炉?”

尘文简颔首:“岁月洪炉,洪炉门的筑道之法,相传可以使人死而复生。此法早已消亡于天地间,但师祖已经拿到了,不可能不用。结合你的感应,藏书阁里的灯笼,特殊星辰出现的时间……你认为这会是巧合吗?”

“……不会。”

尘云离蜷起翅膀,恍惚间若有所悟,隐约猜到了自己这一世的特殊设定缘何而来。

“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二十四颗星星是从岁月洪炉之法中诞生,师祖借用了天地之力孕育它们,就必定会在地上留一个汲取和存放其力量的器皿,由前言不难推断,藏书阁便是这个器皿。”

尘文简点在书页上的手指忽然轻轻颤抖起来:“那……他的灵魂,会不会也一直随着那道等待运转时机的秘法沉眠于此?”

尘云离仰头看他。

尘文简似乎有点茫然,既有心心念念之物可能近在咫尺的不真实感,也带着一些没来由的紧张。

他紧张自己来晚了,“尘云离”可能早已随着那些星辰的诞生而重回人世,过完了一生,重入轮回,踪影难觅。也紧张于自己或许来得太早,时机未至,而他穷尽此生都不可能等到“尘云离”的苏醒。

毕竟登仙路断,天道式微的时代已经降临了数百年,此后还将长久持续下去,哪怕是洛绮芳也无法预料所谓的时机究竟何时出现。

尘云离抬起翅膀安慰地拍拍他:“别想太多,能有这么多发现可是意外之喜,往好了想,说不定你家师祖等待的时机就是当下呢?”

听到他的声音,尘文简倏然回神,转动眼珠望向他,略微涣散的眸光逐渐聚焦。

他冷不防想起一事,抬起搭在书上的手勾了勾尘云离的触角。

“干嘛?别乱碰!”尘云离向后避开,还拿翅膀扇了他一下。

尘文简微微一笑:“你诞生的那卷竹简是藏书阁里的一件旧物,原本一直放在下方一楼的仓库里落灰,前不久几位先生整理仓库时将一些不重要的藏品取了出来,作为奖励送给书院里最出色的几名学生。我是其中的头名,可以自行选择想要什么,我看到竹简上的内容可能与云离有关,才选了它。”

闻言,尘云离踉跄一下,摇摇晃晃地飞起:“你想表达什么?”

“没什么,就是突然想起此事,随口一说。”尘文简把他逮回来,“如今我们算是破解了师祖复活云离的布置,但就不知他把云离的魂魄放在了何处——我猜,大概率是在只有先生们可进入的顶层,所以我的下一步计划便是通过四年后的学试,成为教习先生,亲上十二楼查看。届时,又要有劳你帮我感应感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