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周谦赞赏道,“殿下真是明君圣主,老臣誓死追随殿下。”
华瑶道:“周老前辈,您先别急着夸我,治理财政可不容易,至少要等上十年八年。”
周谦道:“十年八年,也就是一眨眼的事情。”
华瑶道:“嗯嗯,确实。”
随后,华瑶与众人商量了行军路线、作战地点,又把军费开支计算出来,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众人都准备追随华瑶前往沧州。
不知不觉间,过去了三个时辰,这一场会议也该结束了。华瑶传下一道密旨,二十天之后,她会率兵十万,奔赴沧州战场。
华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桌上堆放着一沓宣纸,记录着今日的规划。
杜兰泽还握着一支朱笔,不经意间,在纸上划出了几条痕迹。
华瑶扫眼一看,像是一个“名”字。她心有所念,说出来一句:“名利争,大业成。”
杜兰泽莞尔一笑,接话道:“怀壮志,论平生。”
杜兰泽才学极高,资质极好,号称“天下第一才女”,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华瑶很欣赏杜兰泽的学识,却没见过杜兰泽写诗作词。
华瑶也没料到,杜兰泽会突然和她吟诗作对。
华瑶轻轻地笑了一声:“山河驰骋,天下纵横。”
华瑶不知道杜兰泽想到了什么。杜兰泽一边收拾纸笔,一边低声说:“两行清泪,一笑红尘。”
华瑶道:“三千世界往来身……”
杜兰泽道:“四方阴魄和阳魂。”
华瑶豪气万丈:“人间万古,慷慨犹存。”
名利争,大业成。怀壮志,论平生。山河驰骋,天下纵横,两行清泪,一笑红尘。三千世界往来身,四方阴魄和阳魂,人间万古,慷慨犹存。
华瑶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很是喜欢。她拿起朱笔,又把词句写在了纸上。
秦三鼓掌道:“真好啊,我听出来了,殿下,您和杜小姐心有灵犀!”
华瑶道:“那当然了。”
华瑶转过身,恰好看见了周谦。周谦神色凝重,没有一丝笑容。
周谦恍然道:“殿下,老臣……还在担忧沧州战局。”
华瑶参加过的战事已有上百场,她的心性也磨练出来了。她知道羯人羌人兵力强盛,她毫无畏惧,依旧平静道:“不必担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第224章 嗟怨 “我要杀了你们,我恨你们拜高踩……
昭宁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华瑶率兵出城。京城官民为她送行,街道两侧人山人海,众人高呼道:“殿下百战百胜!殿下至圣至明,至高至上!殿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送行的场面热烈隆重,街道上一片吵嚷之声,嘈杂喧闹。军队离开城区一个时辰之后,呐喊声乱如鼎沸,仍未平息。
朝廷言官秘密上传了一本奏章,没经过内阁的审核,直接传到了太后的宫里。
仁寿宫总管太监王全顺接过奏章,送到太后的面前。太后命令王全顺把奏章读出来,王全顺只能听命照做。
言官在奏章上说,百姓称呼华瑶为“万岁”、“至圣至明”、“至高至上”,全然不顾太后、皇帝和皇后的尊荣。他们三位才是大梁朝的尊主,华瑶颠倒伦理,败坏纲常,不论是非,不辨贵贱,做出的丑事大伤风化
,岂不是不忠不孝、无仁无义的罪人?
王全顺读完最后一句话,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微微抬头,偷窥太后的神色,太后还是像往常一样气定神闲。
太后道:“沧州的形势日益恶化,京城的各个行业日益衰微。时势如此紧迫,华瑶体察民情,救济百姓,提振了朝廷的威信。这几个言官不念着她的好,反倒写出了这些大逆不道的妄言,挑拨离间,哀家可不能由着他们造谣生事。”
王全顺跪在地上,连忙说:“太后娘娘贤明睿智,那些言官的小伎俩,不过是一片鸿毛,轻飘飘的,落到地上去了。您是泰山之上的青天,这世间没有您看不透的事,也没有您镇不住的人。”
太后道:“你去把金曼苓、赵文焕叫过来,哀家要拟一道懿旨。”
王全顺不敢耽搁,连忙去文渊阁传信了。
当天下午,金曼苓、赵文焕赶到了仁寿宫。他们遵从太后的旨意,草拟了一份废后诏书,废黜皇后刘氏,贬入永训宫,废八皇子安隐为庶人,迁居安宁宫。
永训宫和安宁宫都是冷宫,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北方和西北方。
冷宫里杂草丛生、虫蚁遍地,昔日养尊处优的贵人们在此地吃尽了苦,受尽了罪。起初的几个月,守卫还能听见他们的惨叫声和哭泣声,等过了三年五载,他们不哭也不闹了。守卫推门一看,他们的尸体躺在地上,晒成了一条条人形肉干,两只眼睛还瞪得像铜铃似的。
王全顺也听过冷宫的传闻。他不知道太后为什么会对皇后下狠手。太后与皇后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皇后不敢得罪太后,太后也不会处置皇后。
金曼苓和赵文焕先后告退了,王全顺双膝跪地,双手朝上,恭敬地接过太后懿旨。
太后下令道:“你去明仁宫传旨,把皇后送去永训宫,请她上路。”
王全顺的心里也是一惊,他道:“奴婢遵旨,那八皇子……”
太后道:“八皇子暂住安宁宫。”
太后把八皇子贬为庶民,放在冷宫里,每天供应他三餐茶饭,他的日子还是比平民百姓好多了。太后留他一命,也是留了一条后路,万一华瑶和方谨死在沧州,若缘和琼英争权夺位,太后可以把八皇子当作傀儡。